讓“急事”不再急 讓“方便”更方便
——我市公共廁所“提質”交出高分答卷
濰坊日報社濰坊融媒訊 “廁所設在這里,用起來很方便,還有保潔人員隨時打掃衛(wèi)生。”前不久,在城區(qū)和平廣場,一所公共廁所得到不少市民的稱贊。
小廁所連著大民生,關系著“大文明”。自2019年起,濰坊市連續(xù)四年將“百座公廁”建設行動納入政府工作報告,列入民生實事。市城管局從小處著眼、實處入手,既重視“面子”,更重視“里子”,全方位提升公廁服務功能,在全市建成1189座城市公廁,初步形成15分鐘如廁圈,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山東省城市公共廁所提標便民行動任務。讓公共廁所成為展示城市文明形象的“新窗口”,讓市民群眾“急”事不再急,讓“方便”更方便。
多措并舉
讓“找?guī)?rdquo;更方便
科學選址,合理調整公廁布局。市城管局將大數據分析和現狀普查相結合,全面摸清現有公廁數量、位置、類別,做到底數清、情況明,為合理布局奠定基礎。通過“金點子”征集、專家論證、公示選址方案、設立咨詢電話等方式,廣泛征求相關利益方意見建議,找準找實選址的“最大公約數”,有效化解“鄰避效應”,確保公廁的數量、位置與市民需求相適應,滿足城市發(fā)展需要。
協調政府、市場、社會在廁所供給中的優(yōu)勢和作用,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商家、經營場所將自用廁所向社會免費開放,強化構建多元主體廣泛參與、方式靈活、運轉高效的供給體系,開放共享廁所533座,最大程度緩解“如廁難”問題。
對人流量較大、如廁需求多且具備條件的老舊公廁進行改造提升,把過去外觀破舊、設施簡陋的公廁,打造成城市的美麗節(jié)點、環(huán)境亮點,實現了公廁從“臟、臭、差”到“潔、香、美”的轉變。
開發(fā)“公廁電子地圖”,完善公廁數據庫地圖,市民可通過“濰坊智慧城管”小程序、“愛山東·濰事通”App等多種方式快速查找公廁的準確位置,讓“急”事不再急。
激勵引領
讓“建廁所”有保障
我市建立市級統(tǒng)籌、區(qū)級主抓的市區(qū)聯動工作機制,市級主管部門統(tǒng)一制定標準、審核方案,各區(qū)具體負責實施,做到中心城區(qū)公廁建設“遍地開花”、縣市公廁建設齊頭并進,有力保證建設進度和質量。
建立激勵機制,以獎代補,市級財政設立專項資金,根據結構樣式、投資額度、投入使用時間先后等指標進行不同額度的獎補。
創(chuàng)新渠道,拓寬資金來源,實施“協議公廁”建設模式,房地產開發(fā)單位在規(guī)劃建設時,同步配套建設公廁,并同項目主體一起交付使用。
引入第三方專業(yè)機構,動態(tài)管理公廁建設臺賬,優(yōu)化建設流程。對各區(qū)公廁選址布局、設計方案、推進進度、建設質量、造價復審、安全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過程考核,指導各屬地全力按計劃、按要求推進公廁建設。
提升服務
讓“用廁所”更舒適
我市試點建設5G輕松智慧驛站和生態(tài)智能公廁,改變傳統(tǒng)公廁配建化糞池、排污管道等方式,實現了公廁污水零排放,無需沖水,排泄物可通過微生物降解。以5G物聯網技術為基礎的智能傳感系統(tǒng),給市民更智慧化的使用體驗。
突出一廁“一文化、一策劃、一景觀、多功能”的理念,在公廁建設中廣泛采用風箏造型等本地元素,并因地制宜綜合融入現代、卡通和田園等多種風格,既簡約小巧,又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,同時做到造型新穎、觀感舒適,與周邊環(huán)境協調,實用和美觀高度融合。
因地制宜設立“第三衛(wèi)生間”,增設無障礙廁位和兒童廁位,強化設施配套,進一步完善盲道、輪椅坡道、扶手抓桿等人性化設施,滿足特殊人群如廁需求。
城區(qū)公廁全部實現全天候免費開放,提供雨傘租借服務,設立閱報欄、休息區(qū),定期燃放熏香、噴灑空氣清新劑,同時為出租車司機等特殊群體提供全方位服務。
采取公廁管理部門直接供應、與社會企業(yè)合作等方式,通過增設簡易紙盒、智能取紙設施,解決市民小煩惱。
在部分公廁加裝了電熱水器,冬季可提供熱水洗手,讓市民冬季洗手不再“透心涼”。
充分利用公廁管理房,因地制宜配備座椅、空調、微波爐、飲水機、充電設備、應急藥箱、閱覽角等硬件設施,為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、出租車司機、快遞員、外賣員等戶外勞動者提供冷可取暖、熱可納涼、累可歇腳、傷可用藥的休息場所,提升城市溫度,彰顯城市文明。
濰坊日報社全媒體記者: 趙金鳳/文圖
通訊員 : 馬法義
責任編輯:聶臻臻
一審:聶臻臻 二審:李倩 三審:慈兆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