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????昌樂縣朱劉街道堅持以陣地建設為基礎,以群眾需求為導向,以 志愿服務和群眾參與為工作機制,依托東圈村周邊老爺車博物館等資源,打造集思想引領、道德教化、文化傳承等多功能為一體的新時代文明實踐場所,念好“講、評、幫、樂、慶”五字經,圍繞五字經主題開展系列服務活動,讓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更接地氣,成為街道思想建設的“主陣地”、文化建設的“主戰(zhàn)場”、文明傳播的“主渠道”。
??????文化潤心,創(chuàng)新實踐載體,增強文明實踐生命力。 搭建新時代文明實踐大舞臺,舉辦各類清涼消夏文藝晚會,現(xiàn)場在體驗藝術之美的同時,村民登臺當主角,自編自演自娛自樂,將移風易俗、村規(guī)民約等內容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呈現(xiàn), 同時深入挖掘和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、人文精神、道德規(guī)范,深入拓展晚會主題,讓群眾更容易接受和理解黨的政策,使新思想“潤物細無聲”。截至目前共計開展各類文明實踐活動1000余場,累計參與群眾超過5萬人次。今年,朱劉街道通過推出攤位免費等政策,引進夜間服務和產品,把購物、餐飲、娛樂等多種業(yè)態(tài)進行有效整合,形成集文旅、休閑、餐飲、娛樂、購物等為一體的全天候服務鏈條,進一步激活新時代文明實踐的“活力”。
??????搭建平臺,提升志愿服務,傳遞溫暖新關愛。為了讓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惠及困難家庭和弱勢群體,一方面為了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溫暖,借助老爺車博物館所搭建的平臺,美麗廚娘濰坊賽區(qū)的十幾名廚娘現(xiàn)場為村內老人包餃子,送上一頓熱氣騰騰的暖心餃子宴,村內志愿者積極參與,還為村內困難群眾和殘疾老人送上了面粉、大米等生活用品,讓中華民族“扶危濟困、樂善好施、助人為樂” 的傳統(tǒng)美德得到了弘揚和推廣。另一方面,為了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,依靠東圈村第一書記的力量,組建濰坊日報社志愿服務隊,并邀請濰坊第二人民醫(yī)院和濰坊眼科醫(yī)院的20名專家和醫(yī)護人員到東圈村開展免費的義診活動,為了更好地服務困難群眾,濰坊日報社志愿服務隊帶領醫(yī)院專家冒著酷暑,對行動不便的貧困戶上門送服務,真正把健康送到百姓中,為困難群眾提供有力的健康保障。
??????創(chuàng)新機制,踐行主流價值,塑造文明和諧新風尚。重新修訂完善村規(guī)民約,成立紅白理事會,并將紅白理事會成員、流程、要求等全部上墻公示,教育引導村民紅白公事一切從簡,紅白理事會還發(fā)揮婚慶、白事管家作用,積極為村民服務。大力弘揚崇德向善、孝老愛親等傳統(tǒng)美德,村內設立“四德榜”定期更新,定期選舉好婆婆、好兒媳等模范典型,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,用榜樣的力量形成“蝴蝶效應”。目前已推選出“好媳婦”30人,“好婆婆”50人。同時,編寫了鄉(xiāng)風文明“三字經”、喜事新辦“六嚴禁六反對”、喪事簡辦要求“八建設八提倡”等通俗易懂、朗朗上口的宣傳內容,陳規(guī)陋習徹底革除,移風易俗深入人心,村風民風煥然一新。(濰報全媒體記者 李國棟)